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大幅缩水算虚假宣传吗 车主权益受损引争议
李先生在购车时,4S店明确表示只要购买最新款的新能源车就能自动升级享受整车质保。然而,当车辆充电机损坏需要维修时,4S店却告知他无法享受整车质保,必须签署质保合同才生效。这与当初的宣传不符,令李先生非常气愤。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车主们对虚假宣传问题越来越不满。比如智能驾驶出错、续航里程与实际使用情况存在巨大差异等问题,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驾驶体验,也影响了他们的购车决策,对新能源车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挑战。
专家指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如果车企销售时存在虚假宣传,在民法上可能构成欺诈或违约,在行政法上构成违法。因此,可以从消费者积极维权、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等方面解决车企虚假宣传问题。
李先生购买的新能源车在2020年,前不久发现充电机损坏,到4S店维修时被告知需自费5000元。李先生质疑当初4S店宣传说购买最新款就自动升级享受整车质保,现在却要求签署质保合同才生效。目前,李先生仍在与4S店交涉。
北京市民张先生则认为车企的续航里程存在虚假宣传。2016年底,他购买了一款标称电池容量为82度电、续航里程为400公里的新能源车。然而,经过7年的使用,总里程跑了14万公里后,从今年夏季开始,他发现续航里程锐减。从10%充到100%只能充37.7度电,电池衰减严重,目前可使用的电量仅约为之前的50%,冬季续航里程仅100公里出头。张先生将车辆送去检测,被告知电池充电电量为56度电,但4S店拒绝更换电池,并且检测电池还另外收费。
李女士在2021年9月购买了某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当时4S店介绍是标准续航里程605公里,承诺全车三电终身质保,还承诺电池馈电严重可免费更换电池。然而,买车刚过去3年多,行驶5万公里后,秋季不开空调、不听音乐、不上高速的情况下,实际续航仅400公里,而且表显续航里程到一半后掉电速度极快。李女士多次联系售后,但对方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和解决方案。
山东的赵先生购买了一辆新能源车,销售顾问宣称满电状态下可行驶500公里,但建议为保护电池,充电至80%即可,电量降至20%时应及时充电。这意味着实际可用续航里程仅为325公里。这让赵先生开始重新考虑电动汽车的性价比以及是否应该接受这种方式保护电池。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索维华介绍说,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是在理想条件下测试得出的,通常不考虑实际用车环境中的所有干扰因素,如环境温度、驾驶习惯等。因此,实际续航里程往往会低于宣传的续航里程。北方车主反映,纯电车完成同样一次充电的实际续航里程,冬季与夏季相比最多会相差30%左右。
许多车主选择新能源车的原因之一是智能驾驶功能,但不少车主吐槽智能驾驶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好。上海的赵女士购买了一辆具备自动泊车功能的新能源车,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功能并不稳定。简单的地方不需要自动泊车,需要使用自动泊车时却老是出差错。前两天,她在使用自动泊车功能时,直接将车开到小区绿化带中停止不动,导致车辆磕碰受损。咨询销售后,销售告知她自动泊车只能用在很简单的泊车场景。
江苏的徐先生在今年初购买了一辆以智能驾驶功能作为重要卖点的新能源车。销售人员向他口头保证智驾系统的性能非常好,出错概率极低。然而,大半年的驾驶后,徐先生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复杂的路况下,如交通拥堵、旁车众多,智驾系统表现并不稳定,时常出现失灵,或急刹停止或自动退出智驾,让他对智驾系统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最令徐先生愤怒的是,销售宣称智驾系统具备防撞车的安全功能,但在实际驾驶中,几次紧急情况下智驾系统突然停止运行,他紧急接管车辆才避免事故发生。
上海诚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大成认为,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智能驾驶、数字化方面的创新应用较为丰富,因此车企在销售过程中也会对这些优点着重宣传。是否构成虚假宣传,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分析,如该宣传是否足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否足以造成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等。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认为,如果新能源汽车没有相关智能设备而车企宣传具有该智能设备,则构成虚假宣传;如果车企宣传的智能设备效能与实际差别过大,也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除上述情况外,承诺的赠品打折兑现也是许多新能源车车主的吐槽点之一。来自浙江杭州的孙先生今年9月购买了一辆新能源车,4S店宣传和前期谈价格时都明确说送原厂爬梯和一辆电动自行车,合同中也有载明。但他提车付款后发现,4S店实际安装的是廉价简易爬梯,估计也就值三四百元,而原厂爬梯官方商城售价为1999元。合同约定的另外一个赠品是电动自行车,4S店宣传页宣传是价值2000元,但实际给的电动自行车价值仅几百元。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许多新能源车车主希望能够对车企销售时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查处。
对此,王叶刚认为,如果车企实施了虚假宣传,在民法上可能构成欺诈或构成违约,车主有权依法主张撤销合同并主张缔约过失责任,或者请求车企承担违约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倒逼车企规范销售宣传行为。同时,也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完善相关准则,引导车企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在索维华看来,可以从制定行业标准、消费者进行监督维权和主管部门依法处罚三个方面规范车企的宣传行为。张大成以续航问题举例分析说,国内汽车厂商所称最大续航里程,通常其技术参数是在理想行驶条件下测试得出,车辆实际运行参数必然无法与理想条件一致。因此,厂商在宣传、销售过程中,应当明确告知消费者,续航里程测试结果与车辆实际行驶中的续航里程存在一定误差。有关部门应当统一标准,规定宣传续航里程的误差范围,出台更加符合实际使用场景的续航里程测试标准,增强对汽车厂商的监管力度,减少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的情况出现。国家可以通过出台相应政策,规定车企在宣传、销售过程中,明确标注实际续航里程的区间范围和误差幅度,明确车企应当标注数据结论系通过何种方式得出。